16.3 试样制备和饱和
16.3.1本试验采用的试样最小直径为φ35mm,最大直径为φ101mm,试样高度宜为试样直径的2~2.5倍,试样的允许最大粒径应符合表16.3.1的规定。对于有裂缝、软弱面和构造面的试样,试样直径宜大于60mm。
表16.3.1 试样的土粒最大粒径(mm)
试样直径 |
允许最大粒径 |
<100 |
试样直径的1/10 |
>100 |
试样直径的1/5 |
16.3.2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本标准第16.3.1条的规定将土样切成圆柱形试样。
1 对于较软的土样,先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切取一稍大于规定尺寸的土柱,放在切土盘上下圆盘之间,用钢丝锯或切土刀紧靠侧板,由上往下细心切削,边切削边转动圆盘,直至土样被削成规定的直径为止。试样切削时应避免扰动,当试模表面遇有砾石或凹坑时,允许用削下的余土填补。
2对较硬的土样,先用切土刀切取稍大于规定尺寸的土柱,放在切土架上,用切土器切削土楼,边削边压切土器,直至切削到超出试样高度约2cm为止。
3取出试样,按规定的高度将两端削平,称量。并取余土测定试样的含水率。
4 对于直径大于10cm的土样,可用分样器切成3个土柱,按上述方法切取φ39.1mm的试样。
16.3.3扰动土试样制备应根据预定的干密度和含水率,按本标准第3.1.5条的步骤备样后,在击样器内分层击实,粉土宜为3~5层,粘土宜为5~8层,各层土料数量应相等,各层接触面应刨毛。击完最后一层称击样器内的试样两端整平,取出试样称量,备好的试样,应量测其直径和高度。试样的平均直径应按下式计算∶
(16.3.3)
式中 D1、D2、D3———分别为试样上、中、下部位的直径(mm)。
16.3.4砂类土的试样制备应先在压力室底座上依次放上不透水板,橡皮膜和对开圆模(见图16.2.1-8)。根据砂样的干密度及试样体积,称取所需的砂样质量,分三等分,将每份砂样填入橡皮膜内,填至该层要求的高度,依次第二层、第三层,直至膜内填满为止。当制备饱和试样时,在压力室底座上依次放透水板,橡皮膜和对开圆模,在模内注入纯水至试样高度的1/3,将砂样分三等分,在水中煮沸,待冷却后分三层,按预定的干密度填入橡皮膜内,直至膜内填满为止。当要求的干密度较大时,填砂过程中,轻轻敲打对开圆模,使所称的砂样填满规定的体积,整平砂面,放上不透水板或透水板,试样帽,扎紧橡皮膜。对试样内部施加5kPa负压力使试样能站立。拆除对开圆模。
16.3.5 试样饱和宜选用下列方法∶
1 抽气饱和∶将试样装入饱和器内按本标准第3.2.4条2~4款的步骤进行。
2水头饱和∶将试样按本标准第16.5.1条的步骤安装于压力室内。试样周围不贴滤纸条。施加20kPa周围压力。提高试样底部量管水位,降低试样顶部量管的水位,使两管水位差在lm左右,打开孔隙水压力阀、量管阀和排水管阀,使纯水从底部进入试样,从试样顶部溢出,直至流入水量和溢出水量相等为止。当需要提高试样的饱和度时,宜在水头饱和前,从底部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试样,置换孔隙中的空气。二氧化碳的压力以5~10kPa为宜,再进行水头饱和。
3反压力饱和∶试样要求完全饱和时,应对试样施加反压力。反压力系统和周围压力系统相同(对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可用同一套设备施加),但应用双层体变管代替排水量管。试样装好后,调节孔隙水压力等于大气压力,关闭孔隙水压力阀、反压力阀、体变管阀,测记体变管读数。开周围压力阀,先对试样施加20kPa的周围压力,开孔隙水压力阀,待孔隙水压力变化稳定,测记读数,关孔隙水压力阀。反压力应分级施加,同时分级施加周围压力,以尽量减少对试样的扰动。周围压力和反压力的每级增量宜为30kPa,开体变管阀和反压力阀,同时施加周围压力和反压力,缓慢打开孔隙水压力阀,检查孔隙水压力增量,待孔隙水压力稳定后,测记孔隙水压力和体变管读数,再施加下一级周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计算每级周围压力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当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周围压力增量之比 Δu/Δσ3>0.98时,认为试样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