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冯生(先生)

联系手机:18030747473

固定电话:

企业邮箱:1550144041@qq.com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地方电气网上看到的,谢谢!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地方电气网资讯
    论无损检测仪器校准的必要性及实施
    发布者:st3004  发布时间:2017-12-26 08:37:00  访问次数:53

    发布时间:2014-7-23 23:10:57  浏览:197 次

        无损检测仪器,包括探伤、测厚、裂纹深度测量、裂纹扩展监控以及材料特性测量等仪器,大多目的是对材料或零部件的某些缺陷或参数进行监视和测量,以得出与材料缺陷和产品特性有关的信息,用于评价在役或将使用的材料或零部件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如常规无损检测仪器中射线、超声和磁粉探伤机可用于零部件缺陷检测、涡流检测仪可用于测量材料的电磁参数、声发射仪监视裂纹的扩展,超声和涡流还用于几何量的测里等。不容质疑,它们属于产品生产和检验过程中的监视及测量设备,被广泛用于工业各领域。

        如何能够识别无损检测仪器的技术特性,保持仪器技术参数的稳定可靠,确保其持续满足产品检测的要求,是无损检测专业人员十分关注的。我们试图从质量管理、测量管理及过程控制的角度探讨对无损检测仪器可靠性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法。

    1.关于无损检测仪器的属性问题

        对于无损检测仪器是否应作为计量设备纳入计量器具管理范畴、按周期进行检定的问题,行业内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结论。虽然仪器的技术特性指标的重要性都是被广大无损检测专业人员认可的,但如何才能确保这些指标达到要求却不为专业人员所普遍认同。甚至很多专业人员不知道或者不认为无损检测仪器存在计量特性的问题,不了解仪器的计量特性可能改变,以至大量仪器长期使用,从未对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过确认。

        对无损检测仪器是否属于计量器具的争论主要涉及的是对其实施控制的程度和方式问题,实质无非是是否需要按计童器具检定规程的要求实施周期检定,核心问题则是强制检定的问题。多年来的无结果的争论导致了对仪器控制的长期混乱局面,使得仪器的特性如何控制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

        造成无损检测仪器是否属于计量器具这一争论的原因之一是无损检测仪器中有一些只是间接提供数据进行测量以证实产品的符合性。很多检测结果是通过相对值的形式给出的,如超声中的缺陷当量值。还有一些是间接给出的,如射线探伤中缺陷尺寸需通过胶片测量得出,无法直接得出精确的量值。但即使如此,不应否认无损检测仪器自身具有的主要特性如频率、线性、盲区、检测范围等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与仪器的计量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应特别注意勿将仪器的计量特性与仪器的用途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随着无损检测仪器性能的逐步提高以及对仪器使用范围的扩大,人们越来越对无损检测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已经不能还局限在仅仅判断“有”还是“没有”缺陷这种低层次问题的解决层面上。无论是射线照相还是超声探伤,它们的检测结果都直接或相对的给出了缺陷的量值,只是其示值误差由于仪器本身的原理或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与实际缺陷的尺寸有一定差别.而这种差别的客观存在就如同用典型的计量器具卡尺来测量零件,被测零件尺寸的真值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样。目前,大量通过无损检测仪器直接进行测量的事实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很多,无损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今天已使其即使不属于计量器具,也是比以往更接近计量器具,这就要求我们对仪器的计量特性指标要有更清楚的了解和更明确的控制手段.

        因此,无损检测仪器是否属于计量器具的争论应该到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更深入一些,如仪器的哪些指标需要控制、如何控制才能够使仪器的稳定性、复现性更高、检测结果更可靠,从而使无损检测的风险性最小,以及如果对仪器的一些控制过程进行分包,哪一类分包机构能够胜任.持续的争论必将误导无损检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人员放松对其控制,使得检测结果的风险性加大。

    2无损检测仪器的控制要求

        在IS09001: 2000标准控制的监视和测量仪器中,很多无损检测仪器属于此类仪器.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IS09001: 2000标准7.6条款中已做出明确说明,规定了仪器的控制要求,其中确保仪器处于有效的仪器校准状态,包括使用前的仪器校准、仪器校准间隔、溯源性及失效的评价等是控制的主要内容.无损检测仪器通常是根据产品标准和技术条件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作为产品检验和测量的仪器被确定和使用的.换句话说,无损检测仪器的主要特性指标,如超声探伤仪的线性误差、噪声水平,X射线探伤仪的透照灵敏度、记时误差,磁粉探伤机的指示误差、电流输出等,都是仪器的计量特性,它们是否满足产品检测的要求以及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等决定了该仪器能否达到提供缺陷的种类、形状、分布、数量、位置等信息或尽可能准确的实施测量的能力,以使我们借助这些检测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达到控制被检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符合性的目的。

        我国历来将测量设备称之为计量器具。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明确对计量器具提出检定的要求,强调其需符合法律要求.检定是我国法制计量中对计量器具实施管理的政府行为.检定后需出具合格与否的书面证书。如果无损检测仪器属于计量器具,对其控制的过程也应如此.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对计量器具的管理也会随着与国际通行的做法逐步接轨而产生变化.除了涉及法律法规须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外,大多数计量器具将根据使用要求实施仪器校准。

        认为,无损检测仪器也同样,除了需纳入强制检定的极少数种类以外,绝大多数无损检侧仪器只需根据使用要求进行仪器校准即可。既简化了按检定规程确定的项目逐项检定的过程,避免所有检定项目都合格才能得到证书的要求,又对影响检测结果的指标实施了控制。我们不妨就将IS09001: 2000标准已经提供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这个名称直接用在无损检侧仪器上,按标准的要求控制仪器,也可摆脱无损检测仪器是否是计量器具的无休止争论。

    3无损检测仪器的确认方法

        对于无损检测仪器中仅属于测量范畴的仪器,控制的具体方式可按新颁布的ISO10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实施。该标准确立了全新的测量管理体系,提出对测量仪器实施计量确认[m.这是当今国际上对测量仪器管理成功的经验.所谓计量确认,就是对仪器进行包括使用前的仪器校准、验证,在考虑风险和费用平衡的前提下确定确认间隔,必要的调整和维修及随后的再仪器校准以及与仪器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并出具确认状态证明、加盖标签等一组操作实现确认.以确保仪器的计量特性满足检测过程的计量要求。

        其中,在实施确认过程中,仪器校准是主要控制内容.由于仪器校准主要是根据专业人员对仪器的使用要求来确定仪器校准项目,因此仪器校准比检定要灵活、更切合实际。检定时,如果任一个检定规程规定的指标不合格仪器就不能使用,不考虑此指标是否对检测工作起作用。而仪器校准则不同,当仪器的某些性能不使用时可不进行仪器校准,只要确保使用功能和计量特性满足使用要求即可。这样可使一些仍满足使用要求的仪器继续使用,甚至仪器的其他部分或功能己经损害或丧失。这就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仪器校准依据的文件是仪器校准规范.由于我国仪器校准市场正逐步开放,很多仪器校准规范并未发布.鉴于仪器校准过程与检定过程有相似的步骤,目前可借用检定规程来实施仪器校准.国家质监局公布的检定规程涵盖了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机、X射线探伤机、超声测厚仪、涡流测厚仪等通用无损检测仪器,可满足无损检测仪器校准暂时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顾客无仪器校准能力而需外委对无损检测仪器校准时,应注意考察哪一类分包机构能够承担无损检测仪器的仪器校准工作,包括标准器的溯源性,是否有了解无损检测专业的人员资质.并不是任何计量检定机构都可以胜任无损检测仪器校准的,特别是当计量人员根本不了解无损检测专业时,仪器校准的结果就令人怀疑了。最好由同时具有无损检测仪器校准资质,又有无损检测专业的机构来实施仪器校准.因此,应优先考虑那些按ISOIIEC17025: 1999建立并具有无损检测仪器校准资质、同时具有无损检测专业的国家认可实验室实施仪器校准,以使无损检测仪器的仪器校准更可靠,风险更小。

        另一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与检定证书不同,仪器校准证书不提供仪器是否合格的结论,但提供了比检定更多的实测数据和测量不确定度,顾客要将其与自己的测量要求相比较,看仪器的被测特性是否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这一过程称为验证.由此也可看出,IS010012:2003标准与IS09001:2000标准的协调一致.

        无损检测仪器的仪器校准是比检定有更实际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控制仪器计量特性的变化、使无损检测专业人员了解仪器的可靠性并降低因仪器所产生的检测风险,进而确保被检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可以降低企业对仪器投入的成本、提高仪器利用率。仪器的仪器校准也与国际通行的做法接轨,便于检测数据和结果的互认.

    联系人:冯胜福                        手机:18030747473 

    E-mail:1550144041@qq.com    QQ:1550144041   TEL :028-64235238  

免责声明:地方电气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