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近几年,氢能汽车的样车在发达国家相继问世。之所以未在市场流通,是因为价格比市场流行汽车高出近1倍。但这个价格差距并不大,说明氢能汽车流通的日子并不遥远。氢能汽车的关键技术环节有2个:储氢与燃料电池。车用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臻成熟,我国的技术水平距离实用尚有差距。但氢气在车上的储存技术,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还没有获得满意的解决。合金储氢技术,无论在单位合金重量的储氢容量方面,还是在吸放氢条件的温和程度方面,均不适于氢能的规模化储存与运输。早期的氢能汽车采用压缩储氢办法,在车上放置20~25MPa压力的氢力钢瓶,占用的空间和自重都是严重问题。
近期的氢能汽车储存液氢。氢气液化成本很高,相当于消耗了1/3的液化氢气。液氢温度约-250℃,蒸发损失也不小。目前的氢能汽车,储氢部分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一半。降低储氢成本,将使氢能汽车流通时间大大提前。
除氢能汽车外,廉价的大规模氢能储运技术,将使氢能的广泛利用立即成为现实。在炼油、炼焦、氯硷、化肥等多种工业部门副产大量含氢气体,从中提取纯氢的技术也是成熟的,只是因为没有适宜的大规模储存与运输氢气的技术,副产的氢气没有被有效利用。我国每年如此烧掉或放空的氢气至少在1010标立米以上。若在天然气中掺入15%的氢气,作为内燃机汽车燃料,则可解决天然气汽车的功率下降问题,并可使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解决的难度大为降低。由此可见,如能提供方便、廉价的大规模储存与运输氢气的技术,则大量地使用氢能将近在明天。
作为规模化的实用储氢技术,必须具备吸放氢条件温和、储氢容量大和成本低3个基本特征。金属合金储氢的机理是,首先打开联结两氢原子的化学键,然后氢原子与合金晶格中的金属原子形成氢化物键。放氢时,则需首先打开氢化物键,释放出氢原子,然后两个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由于涉及到化学键的打开与形成,吸放氢条件难以“温和”。例如,镁基合金的吸放氢温度为300℃。与此相比,氢气在碳基材料上的物理吸附,是基于作用力弱得多的,没有联结原子的化学键的打开与生成过程,因此吸放氢条件必须温和,吸附热效应也相对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