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赛能蓄电池自1859年由法国人发明使用至今已有143年历史。1957年英国首先发明了再化合免维护汽车蓄电池,德国阳光公司发
明了触变性凝胶工业用铅电池,1983年美国GNB公司发明并生产了I型阴极吸收式密封铅酸蓄电池,1985年日本YUASA公司开始生
产MSE系列大型阴极吸收式密封赛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赛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随之英国制订出标准BS6290第四部分
(1987)铅酸固定型单体蓄电池和蓄电池组(阀控密封规范);IEC制订出IEC896—2(1991)固定型铅蓄电池一般要求和试验方式,第
二部分:阀控式;日本制订出了JISC8707—1992密封式固定型阴极吸收式铅蓄电池;中国邮电部制订出YD/T799—1996通信用阀控
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检赛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验方法;中国电力部制订出DL/T637—1997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
条件。以上标准成为产品质量考核的技术标准。
赛能蓄电池 上世纪80年代起,国外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大赛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量发展,1988年深圳华达电源系统有限公司引进了美国
GNB公司的技术,在消化吸收后开始生产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通过并联组合大容量可达12960Ah。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产类似产
品的厂家遍及全国。
蓄电池企业要强大只能进行不断“充电”
一次铅酸蓄电池产品合格率为85%、铅酸蓄电池更是只有79%,国家质检总局近接连发布的两个与铅酸蓄电池产品相关的国家质
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我国铅酸蓄电池产品的质量不如人意。
据了解,质检总局共抽查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家企业的60批次产品,包括碱性锌-二氧化锰铅酸蓄电池和锌-二氧化锰铅
酸蓄电池两个品种,涵盖日常生活中使用为广泛的铅酸蓄电池型号,重点对放电性能、泄漏与变形、外部短路、自由跌落等12
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经抽查,有26家企业的51批次产品合格,8家企业的9批次产品不合格,主要不合格项目为放电性能、不正确
安装、外形尺寸、泄漏与变形。
另外,2013年第二季度,质检总局共抽查了河北、江苏、浙江、重庆等13个省、直辖市90家企业生产的90批次铅酸蓄电池(起动
用、电动助力车用)产品,依据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对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产品的标志、大外形尺寸、容量等8个项目进行了
检验;对电动助力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产品的标志、外形尺寸、2hr容量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发现19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的
规定。
“从此次抽检的结果来看,一次铅酸蓄电池质量合格率仅为85%,但是一些市场占有率高、规模较大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均为
100%。一些小型企业设备简陋,缺乏技术力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经验不足,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中国铅酸蓄电池工业协
会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布局已经形成区域性特点,一次铅酸蓄电池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地。
比如在此次抽检的企业中,包括福建南孚、上海白象、浙江野马、厦门三圈、中银宁波、浙江永高、常州达立、四川长虹,这几
家企业的铅酸蓄电池产量约占我国原铅酸蓄电池总产量的80%以上。
中国铅酸蓄电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抽检结果来看,主要的抽检产品为碱性锌锰和普通锌锰铅酸蓄电池,其中碱性锌锰
铅酸蓄电池基本实现了无汞化的要求,其产量、质量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在发达国家无汞化
已经达到80%碱性化率的今天,我国碱性锌锰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我国将成为世界碱性锌锰铅酸蓄电
池产量大的国家。
赛能蓄电池据中国轻工业预测预警系统显示:2013年1月~4月,全国铅酸蓄电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48%。
其中4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69%,出现负增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统计还显示,自2011年11月起,我国铅酸蓄电池
行业利润景气指数一直停留在“过冷”提示区。2013年排名靠前季度,全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9%。从企
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较快,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分行业看,锂离子铅酸蓄电池制造利润同比增长较快
。
“我国是一个铅酸蓄电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铅酸蓄电池产业强国,与我国的很多制造业一样,我国的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还处
于相对比较粗放的状态,尤其是在质量上,需要更进一步,才能与国外的品牌展开竞争。”河南科隆集团(以下简称科隆)董事
长程清丰说,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尤其是做强,一定要抓好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更好参与全球竞
争。
作为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后来者”,科隆下属子公司河南新太行电源有限公司(国营第七五五厂)研制提供了“蛟龙号”载人潜
水器的主动力电源、辅助动力电源、应急救生电源的深海耐压锌银系列铅酸蓄电池,其超过110千瓦时的容量更是目前国际潜水
器铅酸蓄电池之。
尽管我国自主研制的充油银锌蓄铅酸蓄电池经受住了为严格的质量考验,但程清丰坦言,与新能源铅酸蓄电池强国韩国、日本
相比,我国铅酸蓄电池的整体质量水平仍然有差距。目前韩国的三星、LG以及收购了三洋的松下,都是铅酸蓄电池产业中的佼佼
者,中国想要出现这样的龙头企业,必须在质量上更进一步。曾经的铅酸蓄电池产业巨头比亚迪,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将更多
精力投向了新能源汽车,未能带领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科隆所在的河南省新乡市,是我国知名的铅酸蓄电池产业生产基地,包括科隆在内的大大小小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超过200家,
这样的现状其实也是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量十分庞大,但质量上仍有差距。
“通过这次抽检,协会今后也将建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机制,及时公示行业产品质量情况,对不合格产品企业进行跟踪。”中国
铅酸蓄电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发展,应鼓励行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质量和创建品牌;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售后
服务、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和质量诚信管理,严格落实产品质量责任。赛能蓄电池蓄电池电极判断的几个方法
1,根据蓄电瓶电极设计特点判断 一般常用的蓄电瓶在生产设计时.其电瓶桩较粗些的一端为正电极.另一端则细些为负电极,同
时可辨认一下电瓶桩柱的颜色,其中正电极桩柱呈现深棕色,而负电极则呈现为深灰色。另外有些电瓶的正负标记用英文字母表
示,即P表示为正电极,N表示为负电极,这在检修充电时可千万不能搞错。
2,采用万用表电压挡测量 可将万用表拨至直流挡位上,两表笔分别跨接在蓄电瓶两电极上,此时若电瓶显示出正常电压值,则
证明红色表笔所触的电极为电瓶正电极.而黑表笔处则为负电极。有时测得电瓶无正常电压存在,则可测量电瓶的弱微存电量加
以判断。当两表笔碰触电瓶电极后,表针若向右微微晃动,即证明红笔处为电瓶正电极.黑表笔处为负电极。但如果万用表指针
向左晃动(表针反打),则证明红笔所触及处为电瓶的负电极。
3,采用导线短路进行识别 将两根铜芯电源线分别跨接在待测定的旧电瓶电极处,再将正常配置好的电解液(浓盐水)倒入一只玻
璃茶杯内,将电源线两端分别插入茶杯内,并各自搁放在玻璃杯两侧边沿(两线在杯中不能相碰),然后观察各自引线端在电解液
中的冒泡情况,如果某一电线线端气泡上泛的小泡明显而又较多时.则说明电源线连接电瓶的一端为负电极,气泡上泛少而又不
明显端则为电瓶的正电极。
4,利用整流二极管测定 电源稳压器中的整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能可找一支整流二极管.一只40w白炽灯,然后依次按电瓶的
一个桩柱→二极管+端→二极管-端→白炽灯→电瓶另一桩柱顺序串接起来,形成一个电灯串联回路,此时若回路中的白炽灯被点
燃发光,则证明二极管极端与电瓶桩柱连接处为电瓶的正电极,另一端为电瓶的负电极。
新电池监测技术在铅酸蓄电池进行运用
德州仪器 (TI) 宣布推出首款针对铅酸蓄电池采用 TI 专有 Impedance Track? 容量测量技术的铅酸蓄电池管理电量监测计集成
电路。该bq34z110 电量监测计 IC 采用小型 14 引脚封装,是业界一一款可扩展电源管理器件,支持具有 4V、12V、24V、
48V 以及更高铅酸蓄铅酸蓄电池电压的多串铅酸蓄电池组。简单易用的高精度监测计支持各种移动及固定应用使用的铅酸蓄铅酸
蓄电池,如医疗仪器、无线基站及电信机柜、电动自行车、逆变器以及不间断电源 (UPS) 等。
95% 的高精度铅酸监测
在各种温度环境下,铅酸铅酸蓄电池性能通常比锂化学成分高。但今天的铅酸铅酸蓄电池设计不能准确地测量和报告当前铅酸蓄
电池容量,这通常会困扰终用户,可能需要增加更多铅酸蓄电池来保持系统的充足用电。采用 Impedance Track 技术的新
bq34z110 监测计不但可不断通知用户铅酸蓄电池的健康状况与充电状态,同时还可针对铅酸蓄电池的整个使用寿命提供达 95%
的高精度容量测量。此外,该信息还可防范过早关断,延长铅酸蓄电池及终设备的使用寿命。
bq34z110 的主要特性与优势
业界首款多串可扩展铅酸蓄电池监测计支持各种铅酸铅酸蓄电池(4V至64V),包括大容量铅酸蓄电池(1 Ahr 至 65 Ahr及更高)与
北京华誉鼎盛科技有限公司 是专业UPS电源.铅酸蓄电池技术工程公司 公司宗旨是:用户至上,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竭诚服务。以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及良好的商业道德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真正让每一位客户无任何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将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向广大用户提供新,更适用的产品。
北京华誉鼎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支从事多年 UPS 营销及技术的工作队伍,可向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讲座及维修,场地设计,现场安装等全方位的服务。公司成立开始,就以“诚实经营,高质服务”作为立足之本。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紧跟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不断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同时大力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树立公司的良好形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