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撕碎机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 (李经理:18768883260)
生产的目标之一,是力求做到生产成本最低;而通过维修提高撕碎机设备的可利用率,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维修工作涉及到的主要范围包括:①合理确定维修和更换的间隔期及内容;②选择适当的维修方法;③保证修理和更换作业的可靠性;④制定恰当的备件订货周期和贮存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撕碎机设备维修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事后维修:撕碎机设备坏了才修,造成停工、停产,显然是一种不足的维修。
(2)按时维修:按计划的间隔期对撕碎机设备进行定期的小修、中修和大修等预防性检修,但由于故障发生的随机性和维修计划的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因而既可能造成不足维修,也可能造成过度维修。
(3)视情维修:将按时维修变成按时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是否进行检修及何时进行检修。
这种维修方式既可控制因过剩维修而造成的费用上升,也可防止因不足维修而导敎事故的发生。
同时,因不搞定期维修,可减少材料消耗和维修工作量,也可避免部分因修理而出现的故障。
据日本统计,实行视情维修,事故率减少75%,撕碎机设备维修费用降低25%-50%。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工交企业就达40余万个,总固定资产值约7000亿元,每年用于撕碎机设备维修和故障处理的费用,一般占固定资产的3%?5%。进人21世纪以后,我国工交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值更大,若这些企业都采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实行视情维修,每年可取得的经济效益达百亿元。
为使现代化撕碎机设备保持正常运行状态所花费的维修费用和停机损失,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撕碎机设备维修在企业中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视情维修这一先进的维修体制,受到国内外普遍的推崇和重视。我国1983年提出的《国营工业交通撕碎机设备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指出:“要根据生产需要,逐步采用现代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发展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