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1
动力电池突破需5-10年 技术难题待解
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
原定2011年底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下称《规划》)经最近一次国务院会议审议,依旧在酝酿中。“因为规划涉及技术、市场、运用模式等方方面面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还未能出台。”工信部
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彭红兵近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
试点成绩不理想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11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认为在今后五到十年仍然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超过3000万的可能性非常大。在2015年左右,应该会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第一轮高潮。”1月8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在2012中国汽车市场研究高峰论坛上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中汽协预计,随着2012年新能源汽车《规划》推出,今后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会专家告诉记者,不到1万辆的产销数字,远远低于目标,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大部分为政府采购,私人购车仅为1/10。
早在2009年,四部委就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工程,计划主要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形式,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汽车市场份额10%。截至目前,覆盖城市已经由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扩大到25个。
但据第一电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新能源大巴示范运营调查报告》显示,到2011年10月,全国25个试点城市仅完成新能源车推广目标的38%左右。专家表示,由于试点城市成绩不理想,2012年国家将不会增加新的试点城市。
电池难题
新能源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存在造价高、高级材料依靠进口、循环寿命短、能量密度低、设计工艺水平低、没有检测设备等多种技术和应用问题,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一直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产品50%用于出口,2012年预计销售额可以达到40亿美元。国内的四强企业为力神、比亚迪、比克、ATL,这几家聚集度比较高,占国内份额的36%。
彭红兵表示,未来消费领域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可以达到接近300亿美元,动力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是接近300亿美元,储能可能会更多。“预测机构的数据比较多一些,我们比较理性一点,大概在80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
尽管市场蛋糕巨大,但电池关键技术未能突破,能量密度不高直接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的致命伤。学术界普遍认为,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到达250-350瓦时/公斤时,新能源车才能大规模产业化。而目前国内各种不同技术路线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只在100瓦时/公斤左右。
“有些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利润,在深层次的研究方面不够充分;其他的包括关键材料、装备等等的水平,特别是涉及到动力电池行业,安全性、可靠性方面,还没有开展更多深入研究。另外,标准的检测体系目前相对比较紊乱。”彭红兵说。
乱象丛生
业界一般认为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目前私人消费市场环境尚未成熟,在选择过渡阶段时期的技术路线时,电池生产商和整车商各自为战,自行发展;而市场方面则主要靠政策“吃饭”。
深圳沃特玛电池公司总经理李瑶对记者表示:“技术选择不那么绝对重要,国内还是一致倾向做锂电池。”
虽然电池技术需要革命性的创新,但国内电池产业却发生了产能过剩、炒概念借壳上市的乱象。“现在做电池的真正赚钱的很少。投手机电池的一般投几亿到十几个亿,可是现在做电动车电池的,少于20亿说不出口,这种市场环境下(指动力电池的大规模投资),产能投入能不过剩?”河南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对本报记者说。
“浮躁是企业界的问题,政府和学界也有这个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理事长陈全世直言不讳。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华表示,“合肥公交2011年年初的时候,本来要做300辆纯电动大巴,但是由于政府规划没有出台,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企业要生存怎么办?所以我们期待这个《规划》早点出台。”
行业信息2
天津:全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天津,中国第三大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09年,天津市GDP完成7500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二位。
天津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由天津滨海高新区牵头制定,将于近期出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电池、燃料电池、LED照明、节能减排等相关产业。规划中预计到2012年,天津市绿色能源产值将达1600亿元,2015年将达3400亿元。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天津将依托在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领先的科研基础,重点发展薄膜电池、聚光电池、BIPV系统集成,支持发展晶硅太阳能、碲化镉光伏电池,完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成为天津市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将天津打造成为我国先进光伏制造基地和绿色阳光城市。其中,2012年太阳能光伏产业总产能达到1800MW,总投资100亿元,总产值达到262亿元,占新能源产值26%,解决就业14048人;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将达到4100MW,吸引投资78亿元,总产值达到423亿,占天津新能源产值21%,解决就业30140人。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高新区”)是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擎、中国新能源产业基地、天津市共建的全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2009年,滨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全市的60%以上,滨海高新区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在滨海科技园中规划6.6平方公里,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此外,高新区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新能源企业上市、并购、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和发展配套企业等。
滨海高新区光伏产业发展具有两大特有优势,一是研发优势,天津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68年,中国第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坐落在滨海高新区的中国电科第十八研究所生产,天津市集聚了十八所、南开大学等在光伏领域具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国内太阳能上市公司中,有超过70%的核心技术人员来自中国电科第十八研究所或南开大学。二是产业链完善,天津光伏产业发展涵盖了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包括晶硅制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非晶微晶叠薄膜电池、柔性薄膜电池、CIGS薄膜电池、CPV聚光电池、多晶硅电池组件等,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